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做强特色 做大龙头 做好保障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23-01-05 08:34:12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m_5_3.jpg

  5月21日,省政府发出批准离石等9县(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作为这次“摘帽”的省定贫困县之一,交口县至2018年底累计推出贫困村47个,退出率95.9%;减贫8471户2314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3%。交口县能够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如期实现 “摘帽”目标,是与他们培育的“3+N”特色产业体系所发挥的产业支撑作用分不开的。


  依托资源禀赋 培育三大特色产业
  石口乡张家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明太,去年5月以一个棚2000元的价格承包了3个食用菌大棚,一共赚了4万多元,再打些零工,全年收入超过5万元。2018年12月1日,郭明太摁上自己的红手印,主动申请“脱贫摘帽”!
  郭明太说,他能够成为脱贫户,主要是因为扶持食用菌产业的政策好。“政府和企业不仅提供了大棚、菌棒和技术指导,而且帮着贮存、销售,我们只负责管理出菇,这可比以前种传统作物收入高多了!”
  食用菌产业是交口近年来重点培育的“3+N”特色产业体系其中的主打产业之一。
  交口属于中纬度地带,夏季温凉、昼夜温差大,是香菇生产黄金纬度带。经专家论证,交口干燥的空气杂菌含量小,菌棒成活率高,白菇率和花菇率高,品质更好,此外,还填补了7至10月份香菇市场的空档。专家论证的结果是,“香菇可作为产业进行规模化发展”。
  为此,交口县制定出台食用菌7大类11项奖补政策,特别针对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每棒补助2元,大棚每平米补助50元。据统计,2015年以来,财政整合各类涉农扶贫资金补贴7000余万元,撬动金融贷款近2亿元,全部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
  好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桃红坡镇西交子村民韩双狗过去一直靠政府接济、邻里帮扶勉强度日。食用菌奖补政策出台后,2017年6月,在村干部的帮扶下,韩双狗首次种植平菇600棒就实现增收3000元,2018年又投资3000元在房前建了一个800棒的香菇棚,增收5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典型,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栏目。
  目前,交口县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3090万棒,产值达到3亿元,覆盖全县7个乡镇、60%的行政村和65%的贫困户,吸纳劳动力4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000户左右,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根据规划,到2020年,交口县食用菌总规模将达5000万棒,鲜菇生产能力5万吨,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量30%以上,带动全县7000余农户10000余农民参与,实现产值超过5亿元。
  此外,以生猪为主的特色养殖、核桃经济林也是交口大力推广的扶贫产业,目前全县核桃经济林达20万亩,年猪出栏30万头,再加上肉驴、肉鸡、绿色谷子、中药材等辅助产业,呈现出了产业特色明显、多渠道增收的态势。据统计,以食用菌、养殖、核桃为主的三大产业贫困户带动率达87%。


  龙头企业牵头 凸显主体带动效应
  4月18日,交口县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公司所在地举办“菌棒出口韩国首发仪式”。首发仪式的启动,象征着“韦禾”与韩国公司“联姻”的香菇菌棒运输路程正式起航。据韦禾农业公司总经理李佩洪介绍,此次出口韩国的香菇菌棒为50万棒,是该公司与韩国签订合同、建立合作关系以来的首批发送菌棒。
  据了解,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山西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吕梁市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也是交口县“百企百村”结对帮扶和民营经济转型样板企业。公司专业从事香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菌种、菌棒生产、种植、产品加工、销售等业务,并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周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自2017年以来,韦禾农业共生产香菇菌棒500万棒,生产销售优质香菇1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公司通过劳务就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金融扶贫、“六统一分”承包菇棚、辐射带动、土地流转资金收益“六种模式”,带动周边18个贫困村、2200户农户脱贫致富。其中,有1967户农户直接参与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为吕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交口县,由大型农业公司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韦禾农业公司并不是孤例。
  交口县农委副主任张海峰告诉记者,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是该县产业扶贫的显著特点。而在培育龙头企业机制上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鼓励当地企业投资农业,建立农业公司,除了上面提到娥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和天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均属于此类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省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新大象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交口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要做法是“企业管两头、农户包生产、政府搞服务”,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让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牵着农户闯市场。同时借助产业培育,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化示范园区3个、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2个。
  一个龙头企业的扶贫力量有多强?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的“10万头养殖项目”给出了答案:通过“金融+订单农业”模式,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1元的价格与全县2000余农户签订玉米补助收购协议,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依托公司开展的扶贫资金委托投资经营模式,已吸引周边村庄的100多户贫困户以入股分红的方式实现了增收。


  强化风险防控 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康城镇尚家沟村32岁的李宏明是一名食用菌种植户,但去年7月初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让他遭受重大损失。
  尚家沟村是交口县有名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光出菇大棚就有170个,这其中就有李宏明去年4月份投资3万元建起一个一万棒的平菇大棚。“正常情况下,一棒能够产3斤平菇,可卖到6块钱。一个大棚可以收入6万元左右。”李宏明说,正当准备出菇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把他挣钱的希望全部冲毁了。“不幸中的万幸,我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听说县里推出 ‘一保通’里有食用菌产业险,每棒只需2角8分,而且政府补贴90%,个人只需出不到3分钱,就全部入了保。”最终李宏明获得3.15万元的保险赔付,挽回了他的全部投资。据了解,在这次洪灾中,尚家沟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40万棒左右的香菇、平菇严重受损,县人保公司共赔付134万余元,其中赔付两个合作社25万余元,赔付40户贫困户109万左右,为受灾合作社及贫困户及时恢复生产、增强发展信心、稳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实践中,交口探索创新“金融+劳动就业、金融+订单农业、金融+龙头企业、金融+产业项目”等8种金融扶贫模式,强化金融“输血”作用,激发产业“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安稳增收,而他们推出的扶贫“一保通”综合保险模式则是老百姓脱贫的“民生保障‘安全阀’和脱贫致富‘稳定器’”。
  所谓的 “一保通”模式,即:脱(返)贫险+蔬菜大棚、小杂粮、核桃、食用菌、育肥猪、肉牛等农林牧产业险,疾病、慢病、意外伤害身故等健康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捆绑形成以脱 (返)贫保险为统领,涵盖产业、健康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19个险种为一体的“一保通”保险扶贫模式。这其中,基本囊括了交口县脱贫攻坚所发展的所有农业产业。在产业发展上,该县实行“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制度,县政府对贷款保证保险予以保费补贴。出现风险后,政府、银行、保险三方按照2:1:7的比例分担风险,确保产业融资高效安全。建立香菇售价保险,每棒保费0.36元,保自然灾害、保市场价格,保障兜底收入4.5元,确保产业稳定发展和脱贫成色。通过实施“一保通”模式,整合各类保险资源,将盈亏程度不一的险种搭配组合,解决保险公司不愿保、农户不敢种的问题。2018年食用菌保险赔偿达448.27万元,简单赔付率达到129%,有效稳定了贫困户的收入。
  交口县农委副主任张海峰告诉记者,通过“一保通”扶贫保险,将食用菌、核桃、养殖全部纳入了农业保险范围,极大地提高了脱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了贫困户兜底收入,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提高了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因为“一保通”的推行,交口县近三年来食用菌种植规模翻了三番,养猪存栏数翻了四番。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